保健專題
壞膽酸是由腸道壞菌所製造後沉積於大腸中的多種「次級膽酸」,它會加深糞便的色澤,是已知的大腸致癌物。若壞膽酸在大腸或肝臟累積,會增加患大腸癌和肝癌風險,也會引起脂肪肝、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代謝症候群。
壞膽酸(學名為次級膽酸或去氧膽酸)是時刻在腸道中由腸道細菌製造的致癌物,它會累積於腸道細胞中引起大腸和直結腸癌。
一旦經回收至肝臟後,能活化特定的肝細胞核受器,干擾體內多種代謝。受壞膽酸影響的層面包括抑制總膽固醇、血脂肪和血糖代謝,進一步的造成高膽固醇、高血脂和高血糖而引起肥胖、脂肪肝、血管硬化、冠狀動脈硬化和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次級膽酸在小腸中若能全數回收至肝臟再利用,是理想狀況。若僅生成少量的次級膽酸對提高能量代謝有幫助,它能結合小腸細胞核受器,提高能量代謝率和胰島素受器的敏感性,幫助消耗體脂肪和改善糖尿病的功能。[a]
倘若產生過量次級膽酸而可結合至肝細胞受器時,則反抑制基礎代謝率。次級膽酸對能量代謝的影響看來似乎存在矛盾,但事實不然,其關鍵點在於產生的總量。若於小腸可回收的能力範圍時,其有利於提高能量代謝;相對的,若過量致沉積到大腸和肝臟時,則會降低能量代謝,此過量沉積在大腸或肝臟的次級膽酸即是壞膽酸。
壞膽酸會紊亂腸道的免疫系統,進一步的影響脂肪細胞的能量代謝而造成肥胖和胰島素抗性的第二型糖尿病。並且,也由於壞膽酸會導致肝臟不斷的發炎,還會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導致肝癌。總之,生成壞膽酸的主要因素,是腸道菌失衡,腸道壞菌佔優勢所導致。
不易水溶的壞膽酸是很強的自由基,它會破壞由腸黏膜細胞所形成的腸壁屏障,後經淋巴或血液循環至全身,而引起全身慢性發炎或皮膚過敏反應,即俗稱的腸漏。
壞膽酸能結合並破壞細胞中的DNA,當它不斷的在大腸或肝臟中累積時,不但能損壞大腸細胞和肝細胞,並且會增加罹患大腸癌和肝癌的風險。
壞膽酸在腸道或肝臟累積時會干擾一連串的新陳代謝,最顯著的是影響總膽固醇、血糖和三酸甘油脂的代謝,因此易引起高膽固醇、高血糖和高血脂,增加罹患血管硬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機率。[b] “日本熊本大學大槻純男教授“在2018年發表的研究中提到,當次級膽酸產生減少時,能降低總膽固醇、降低血糖和降低血脂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