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專題

最近修改:2020年06月24日 由 DR LEE 編寫

顧好腸道菌 有效清除壞膽酸

腸好心好

(from Getty image)

腸道環境是複雜的微生態,維持腸道酸性環境,有利於清除壞膽酸。耐酸益生菌有助抑制耗氧菌繁殖,減少壞膽酸生成;能醱酵水溶性纖維製造大量的短鏈脂肪酸,增加壞膽酸水溶性,使容易隨糞便排除。短鏈脂肪酸是腸道黏膜重要營養,可促使黏膜細胞排列更為緊密,以避免腸道遭受病菌侵害。

現代人因飲食習慣改變,容易攝取高糖、高脂肪和高蛋白質的精緻食物,使腸道益生菌總較壞菌處於生長劣勢。

人類於演化過程中長時間茹素,在長期的演化適應中,腸道菌與人們達到共生共存,腸道益生菌能利用人類消化道無法再分解的水溶性植物纖維作為能量來源。在現代人改變飲食習慣以攝取脂肪和蛋白質為主的高熱量飲食後,腸道益生菌因可獲得的能量來源顯得不足,致使益生菌群數量擴張受限制,而在多數時間都處於相對劣勢的境況。

益生菌“製造酸” 取得競爭優勢

十二指腸段由於胃液和腸液的酸鹼中和,腸道環境的酸鹼值接近於中性至弱酸性,此處主要藉由膽鹽清除外源細菌。

小腸未端的迴腸始有少量的耐酸益生菌分佈,特別是產乳酸的兼性厭氧乳酸鏈球菌或乳酸桿菌,使腸道環境逐漸酸化。迴腸和盲腸交會處是「腸道菌相」最為複雜之處,絕對厭氧的耐酸益生菌多生存在此段,特別是雙歧異桿菌屬,俗稱比菲德氏菌。雙歧異桿菌屬已被記錄有數十種,它們能醱酵人類不能消化的水溶性纖維,特別是含有甘露糖分子,以製造短鏈脂肪酸。短鏈脂肪酸可以激活免疫細胞,可以抑制壞菌生長,使益生菌在大腸中獲得生存競爭優勢。

在盲腸中已經發現有上百種腸道菌,好菌和壞菌彼此競合,盲腸在近代醫學觀點中,已經被視為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也是人體重要的菌種保存庫。近期重量級研究中更發現在盲腸中找到能引發 帕金森氏症 的α-神經突觸黏蛋白(alpha-synuclein)[a] ,這類蛋白是由特定細菌的增殖所產生,主要起因可能是耐酸益生菌的菌群變小或被取代所致。

葡甘露聚糖有效減少壞膽酸產生

中山醫學大學陳曉鈴教授在2011年的臨床研究發表中指出,以葡甘露聚糖和安慰劑對健康成年的受試者測試,在追踪受試者4週後發現葡甘露聚糖可以有效的滅少42.4% 的次級膽酸(壞膽酸)生成,同時由糞便的測試,發現增加了44.7%的初級膽酸排出(如同排出膽固醇),糞便對細胞的致毒性測試,也發現毒性大大降低,並且發現各類產酸的腸道益生菌皆成倍數增長[b] 

參考資料

[a] The vermiform appendix impacts the risk of developing Parkinson’s disease. Sci Transl Med., volume 456 (10), Article number: 5280 (2018).
[b] Ameliorative effects of konjac glucomannan on human faecal β-glucuronidase activity, secondary bile acid levels and faecal water toxicity towards Caco-2 cells., Br J Nutr., volume 105 (4), Article number: 593 (2011).
分享訊息
0
    0
    購物袋
    空的購物袋轉至商店